您的位置:久久首頁> 心理> 心理百科> 心靈探秘 >概況

學會動物習性“逆向關懷”

發(fā)布時間: 2015-12-04 18:03:10      來源:中國精神健康網

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繼續(xù)觀看

什么是自體免疫性肝炎
手機查看

“寶貝,不要把玩具亂扔……”還沒等媽媽說完,小男孩不但把手里的玩具扔到了地上,還上去胡亂踩了幾腳,然后掉頭就走,“慢點,小心車!”接他放學回家的媽媽抓著小書包緊跟過去。不為孩子掃平

“寶貝,不要把玩具亂扔……”還沒等媽媽說完,小男孩不但把手里的玩具扔到了地上,還上去胡亂踩了幾腳,然后掉頭就走,“慢點,小心車!”接他放學回家的媽媽抓著小書包緊跟過去。

不為孩子掃平障礙,看著孩子“走彎路”后再告訴他們?yōu)槭裁?,更能鍛煉和引導他們健康成長。

家住方莊小區(qū)的小宇媽媽說,她的兒子也是這樣,“我們家三代同堂,六位家長的愛心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宇身上,每次做錯事總有爺爺奶奶護著,不讓我批評,久而久之,孩子的自尊心也是‘超級強’,處處都要自己贏,讓別人聽自己的,受不了一點兒委屈,甚至不表揚都不行。”記者在采訪中發(fā)現(xiàn),像小宇這樣受不了一點兒批評和委屈、自尊心超級強的“玻璃寶寶”并不少。很多家長表示,自己的成長環(huán)境比較艱苦,所以盡量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,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上是百依百順。

對此,幼教專家認為,現(xiàn)在這種性格“超級強”、做事“輸不得”的現(xiàn)象,和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過于“順從”有關。給孩子造成一種“什么都是我說了算”的錯覺,經不起一點挫折和打擊,對心理有不健康的影響,從小是“玻璃寶寶”,長大后也容易成為“玻璃人”,抗壓能力極差,甚至很難適應社會。

因此,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給他們“逆向關懷”,硬起心腸對孩子的過度要求說“不”,該吃的苦頭要吃,該走的彎路要走,這對他們性格的完善以及堅強性格的培養(yǎng)都大有益處。

-點評

該吃的苦頭要吃,該走的彎路要走

關于逆向關懷,有個著名的例子,說的是美國洛克菲勒集團創(chuàng)始人老約翰為孩子提供挫折教育的事情。有一次,老約翰張開雙臂,叫獨生兒子跨越椅子跳到自己的懷里來,小約翰高興地沖了過去,但老約翰卻迅速地把雙臂移開,兒子重重地摔在地上,并意味深長地告誡他:在生活的道路上,什么事情都會發(fā)生……

故意讓孩子“摔跤”,一般家長可能接受不了,但在生活中,不為孩子掃平障礙,讓孩子自己去面對、尋找解決途徑,卻很重要,因為這不但培養(yǎng)了孩子的獨立性,也給了他們更大更自由的思維空間。

不合意,寶寶就哭哭哭

●洋洋媽媽(市場策劃,兒子4歲9個月)

我和老公的工作都比較忙,所以洋洋出生后就送回老家讓我父母帶,3歲時才把他接回北京。老一輩的人都比較寵孩子,當成掌中寶,洋洋也變得特別“面”,一有不順他心意的地方就哇哇大哭,讓人很沒有辦法,現(xiàn)在回家都一年多了,還是這樣,都不知道以后還能不能改正過來,真揪心!

支招:“放任自流”不妥協(xié)

●王慧(學前教育專家,啟蒙嬰幼園園長)

0-7歲是孩子性格塑造期,所以洋洋媽媽不用擔心,還是可以把孩子的習慣改過來的,家長可采取“不理睬”的態(tài)度,給孩子一些挫折感,次數(shù)多了,孩子就會形成記憶和習慣性思維,他的一些習慣和方式才有機會被改掉。這種“不理睬”除不對孩子百依百順、滿足他們的任何要求之外,還要“放任”他們,不必處處都替孩子安排得妥妥當當,看著孩子“碰釘子”、“走彎路”之后再告訴他們?yōu)槭裁?,更能鍛煉和引導他們健康成長。

家有“霸王花”

●王子華(家裝設計師,女兒5歲)

女兒屬于那種在家很搗蛋的類型,整個一“小霸王”,總覺得自己很聰明,也總是以為自己是對的,要大家按照她的想法去做。批評她,她還不樂意,會和你吵,不然就想出什么“絕食”、“離家出走”之類的方法來嚇唬人。打也打過了,罵也罵過了,她還是這樣,脾氣倔得很,跟頭牛似的。我都和她說過,現(xiàn)在是在家里,大家還可以將就著她,讓著她一點,如果長大了還是這樣,肯定會吃大虧!不過說了跟沒說一樣,她還是不改。

-異域比較

日本主動送孩子去“吃苦”

可以說日本是對孩子要求最嚴格、應用“逆向關懷”進行“吃苦教育”最多的國家。在日本,從幼兒園開始,就要接受來自家庭、學校和社會的“逆向關懷”。比如家長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專門為接受挫折和吃苦而開設的“田間學校”、“孤島學校”、“森林學?!钡鹊胤?,讓孩子去經歷風雨、摸爬滾打,培養(yǎng)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,讓孩子在與自然界的競爭中完善自己。

美國對孩子鼓勵多于保護

在美國,家長對孩子鼓勵多于保護,鼓勵孩子做各種嘗試,在嘗試中學習和練習,并培養(yǎng)能力、興趣以及樹立自信心。另外,在和孩子的交流上,美國人對孩子引導多于灌輸,他們會對孩子用諸如“我覺得……會好些”和“你愿意聽聽我的看法嗎”此類的話和孩子溝通,引導孩子,而不是讓孩子只是聽父母的。

逆向關懷

此提法最早來自美國阿拉斯加國家動物園保護野生鹿的經驗,當時鹿群因既不必為覓食而發(fā)愁,也不必為逃避敵害而窮于奔跑,因而迅速繁殖,在一度興旺之后,病弱殘疾者也與日俱增。后來引入惡狼,許多病弱的鹿被捕殺了,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,體質也日益健壯。后來,人們把這種動物“保護”方式稱為“逆向關懷”。

(責任編輯:zxwq)

標簽閱讀: 自尊心 逆向關懷 叛逆心理 學會動物習性“逆向關懷”

分享到:

相關閱讀

學會動物習性“逆向關懷”
學會動物習性“逆向關懷”
“寶貝,不要把玩具亂扔……”還沒等媽媽說完,小男孩不但把手里的玩具扔到了地上,還上去胡亂踩了幾腳,然后掉頭就走,“慢點,小心車!”接他放學回家的媽媽抓著小書包緊跟過去。不為孩子掃平 [詳細]
2015-12-04 18:03: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