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羊同烹古已有之
在中國古代,“鮮”字指的是一種魚。許慎在《說文解字·魚部》里說:“鮮,魚名,出貉國。”意思是說“鮮”是一種產(chǎn)自北方古代貉國的魚。當代古文字研究學者吳東平在其著作《漢字文化趣釋》中說,“鮮”字來源于金文,有兩種寫法,一種寫法是三個“魚”字組合在一起,表示魚很多。而另一種寫法是“羊”在上,“魚”在下,到小篆時演變成“魚”在左,“羊”在右。原來,在中國古代,北方文化發(fā)達,擁有造字“權(quán)力”,南方則被稱作“荒蠻之地”。北方人喜吃羊肉,南方人喜吃魚肉。在中國古代,上和左皆為尊。
至今在廚師界流傳的一個說法是,廚師鼻祖彭祖創(chuàng)造了名為“魚羊為鮮”的菜肴,烹調(diào)方法是將羊肉(帶骨)和魚肉(或魚頭)切成段(塊)合熬而成,有助陽補精血的功效。
今天的杭幫菜里仍有一道很有名氣的菜叫“懷胎鯽魚”,相傳源于乾隆時期的揚州。其做法:取三兩以上的鯽魚,剖腹洗凈,把調(diào)好味的羊肉餡填入魚腹,下鍋紅燒而成。這道菜在淮揚一帶還有一個說法,認為想懷孕的媳婦吃了這道菜就能懷胎,于是又叫“懷胎鯽魚”。
國家二級公共營養(yǎng)師黃茜認為,魚肉和羊肉都比較細嫩,營養(yǎng)豐富,從營養(yǎng)角度看具有互補性;而且魚肉大多性溫、性寒,而羊肉性熱,二者結(jié)合更適宜秋冬溫補。
(責任編輯:zxwq)